神龙捕鱼
时政要闻
首页 / 党群之家 / 党建e家 / 时政要闻 / 时政要闻详情页

抓住一个转型契机

日期:2012-05-11

有些事的影响之深远,往往于回看审视之时,更能深刻体悟。

世博之于上海,或许就是如此。

有时,脚步在持续奔跑之后的放缓,可以让人挥去浮躁;感性在岁月沉淀之后的重温,往往历久弥新。

我们对世博的感悟,可能也是这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这五年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对上海而言,举办世博,不仅是创造了一次人类组织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型展会,更重要的是,世博成为这座城市创新转型的重要契机。

把握契机,逾400公里轨交网很快铺就,蓦然回首间,上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加速度”令人惊叹!

受益世博,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因持续聚焦的世界目光而大大提升,不仅“硬实力”更上一层楼,“软实力”同样内涵更丰。

遥想“低碳”一词,申博时还不大为人所知,今日已渐成一种时尚追求。

更多变化润物无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主题,而转变为上海发展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世博带来的摆脱唯数字论、唯速度论的最深刻变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五年嬗变,上海紧握世博契机,在平稳发展中迈出了率先转型、科学发展的坚实步伐。

再次回望,在184天热闹归于沉寂后的今天,世博的现实引导和长期效应正日渐清晰。

世博给了上海飞的翅膀。上海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世博,已经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

共识,在一道战略题中深化

——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学发展,一个以率先为已任的城市必然选择

筹办世博确立主题的过程,就是解析一道战略命题的过程。

21世纪被喻为“城市的世纪”,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和探索成为全球性课题。从寻找到聚焦,上海世博会最终选择以“城市”开题,意在对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探寻答案。

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将主题方向定于“城市”,并在反复比选中确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实现了与世界博览会综合目标“推动创造美好的城市”合而为一,在世博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上海从筹办之初就没有把世博会看成单纯的展会,从主题选定、论坛策划到场馆设计,无一不是与战略思考紧密相连,这个主题的设定就非常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

纵观全球,城市的深刻影响已远远超出人类想象。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说,城市是天然的多样化的发动机,是各种各样新思想和新企业的孵化器。今天,城市创造了75%的附加值与90%的创新成果,居住于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滋生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透支、生态超载等“城市化难题”不容回避。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矛盾更加凸显。

城市未来之路怎样走才可持续?怎样才能获得“更美好生活”?这不仅是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战略命题,也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命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对21世纪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之一。

关乎战略,上海世博被寄予厚望。上海所立主题,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基于国家战略转型的考量,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关乎战略,上海世博成为求解的契机。全世界24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以各种不同的技术和展示手段来阐述它们各自不同的解答;人们以总计7300多万人次的创纪录参展规模,来交流和探究城市未来的命运。

问题和机遇的共通使得认识逐渐深化并上升为共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必由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好注解。

而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恰恰凸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契机,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所设立的副主题:多元文化社会、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社区重塑、城乡互动,无一不触及当下发展的焦点话题。

信念,在一个转折点后坚定

——树立全球视野,弘扬世博精神,非“转”不可的关头就该有攻坚克难的勇气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真正的转折点,对上海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生动的启蒙和教育意义。

其实大约在2007年至2008年间,上海隐隐就有了关于“转型发展”的想法。

2007年的4月,上海的投资和出口增长数据突然回落,不少经济专家担忧“经济下滑可能成为常态”。也就在这一年,在全国经济还普遍过热的背景下,上海一些先行指标出现了增速下滑的反差。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投资、高成本的土地,诸如此类的约束条件,在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更加趋紧。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说,不仅是经济内在规律使然,上海自身发展也已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

但即便纵向比横向比传统优势都在褪色,因为惯性思维和侥幸心理的存在,城市转型的紧迫感并不普遍具备,多年快速发展的积累在外界看来“底子还好得很”。

“感谢”2008年那场全球经济危机,让上海警觉。因为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对于国际形势的冷暖变局,上海提前“感知”,这一年两位数经济增势戛然而止。“若无危机,对于上海是否加快转型发展或许还会有争论。”周振华坦言。

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世博为上海转型注入了动力。

这种紧迫感在世博开幕后迅速累积。上海发现,不少困囿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急迫挑战的城市竟已着手谋划20年后的蓝图,2030年远景规划的设计昭示着城市正在经历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急速变化,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努力追求。

作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的毕尔巴鄂,就触动了上海的许多人。

这是一座和上海有着相似特征的城市,同样有着上百年传统工业,同样有着一条穿越市中心的河流,同样是一个天然良港。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很多问题,毕尔巴鄂都曾遇到过:曾经,传统工业因商务成本提升而丧失竞争力;曾经,因环境急剧恶化而被贴上“灰色之城”的标签。崇尚创新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开建,标志着这座城市脱胎换骨的开始,转型之路让毕尔巴鄂天变蓝,地变绿,水变清,城变美。这座位于西班牙北部沿海纳尔温河入海口的城市,现在是仅次于巴塞罗纳和瓦伦西亚的全国第三大港。

还有纽约、悉尼、圣何塞、哥德堡,等等,它们的未来规划设计竟然可以细致到交通护栏用什么材质,居民走到绿化地带需要几分钟,清洁能源利用可以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发展趋势时不我待,上海还有什么等待的理由?

集聚全球智慧,思考未来建设,上海世博会成为展现人类伟大成就和美好愿景的绚丽平台。

而一次次观展的过程,更像是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育实践课,让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在一次次观念的冲击中形成共识,不断强化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

抓住世博契机,上海转型发展必须加速。如果说世博之前,一些干部群众或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谨小慎微,那么世博之后,全市上下内心早已鼓荡起奋起直追、勇往直前的信心。

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世博的精神财富同物质基础的夯实一样弥足珍贵。

前路,在一次新布局中明晰

——融各方之智慧,谋世博后篇,创新驱动的引擎延续“成功、精彩、难忘”

世博后,上海转型发展开始提速,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布局全面启动。

世博盛会圆满落幕仅仅一周之后,上海市委就召开全会讨论“十二五”规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思路正式确立。今年3月全国两会,中央领导明确要求,把这八个字作为上海发展“总的方针”。

上海这场转型,意味着发展动力将由传统的出口、投资转向科技、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城市功能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

“平衡”是新布局的一大关键词。在新旧产业更替过程中,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平衡?肖林认为,上海经济目前8%左右的增速是比较合适并有利于转型的,能避免陷入产业升级转换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像开车,开得太快,转弯很危险;但开得太慢或者停下来,同样无法转弯”。

但转型之路从来就是纷繁复杂充满风险的。从国际经验看,旧将破而新未立之时,传统经济增量会出现相对较快的缩减,而新兴经济增量的产出相对缓慢;同时自身结构调整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外部市场却持续疲软。这快与慢、内与外两组变量的矛盾,会加剧转型发展的困难。

这也意味着,上海的“转”身之路非短时间内能够走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已经完成转型的不少国际知名大城市,都经历过较为漫长的转型周期。伦敦、东京持续了20年左右,纽约也差不多用了10年。

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关键期,世博宛如一个演练台和展示台,让上海看到了各个国家和城市为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各种有价值的实践,启迪着新布局过程中差异化发展的创新理念。

市委、市政府领导特别要求,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由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世博场馆专业考察团队,记录下上海世博的“智慧之光”。

五位院士反复观看各国展览,竟然找出了153项高科技技术,足见世博对于上海“转”身的导向意义。

点点滴滴的经验,都被上海视为推动改革创新布局的灵感之源。

新的布局就此铺开,绿色、环保、低碳、生态、创新、可持续等理念,渗透进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方方面面。

记得中国馆展示中有四枚篆体图章,分别刻着:自强不息、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这十六个字各有其深邃的内涵和逻辑,蕴含着辩证之道。

上海着眼于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布局,诠释着科学发展的深刻含义。

如今,对区县GDP的考核已逐步取消,增加的是对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未来,位于浦东的世博B片区将聚焦总部经济,位于浦西的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地块将变身创意街区,让市民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悟幸福城市更美好的活力。

一系列转型创新“新引擎”逐个落子,上海转型发展的靓丽身影已经隐约可见。